鳳臺縣豐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立體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情況介紹
鳳臺縣豐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1月,注冊資金100萬元,現有員工53人,農民協議工102人,聘用農業專業技術及管理人才16人。公司成立以來,以綠色、立體、生態、循環、高效、可持續農業生產為宗旨,生產經營迅速發展,到目前為止,總投資960萬元,流轉土地面積3098畝。2008年與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縣水產技術推廣中心共同承擔了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克氏原螯蝦良種選育與高效養殖技術研究及產業化”, 2010年9月被國家科技部列為2010年國家“星火計劃”項目,項目序號為954號,項目編號為2010GA710079。2011年2月13日在安徽省科技廳的組織下對“克氏原螯蝦良種選育與高效養殖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進行了驗收和成果鑒定,通過聽取匯報、查閱資料,鑒定委員會認真分析、比較后認為,該項目創新點突出,經濟、社會、生態及科技效益顯著,項目總體水平處于國內領先,一致同意“克氏原螯蝦良種選育與高效養殖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通過驗收、成果鑒定。
一、立體生態高效“豐華”種養模式
首先,科學合理的對流轉土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溝、路、渠、涵、閘等設施配套。
其次,改傳統的“一麥一稻”平面種植,為壟、溝、面“立體、生態、循環、高效種養”。通過立體改造的農田,立體壟面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占10%,小麥、水稻種植面積達70%,稻蝦生態共育面積90%,溝槽面積占20%,土地利用指數達174%。
再次,根據壟面、平面、溝槽的特點,發展經濟作物、稻麥種植、龍蝦育苗及商品養殖生產。具體生產情況如下:
1、10%的立體壟面
改造后的壟面以常規經濟作物、鄉村野菜種植為主,一年三茬。其中:
①頂部以耐旱作物為主,如:西瓜、紅薯或辣椒、大蒜、黃心烏等為主。
②兩側上部以早熟毛豆、玉米、豆角、扁豆、小白菜等為主。而其下50%區域又是龍蝦覓食、遮蔭等活動區域。
③平臺面因在夏秋季均有水,主要種植茭白、水芹及水生飼料等水生植物。同時該平臺面又是龍蝦覓食、打洞等活動的重要場所。
10%立體壟面平均年畝產經濟作物4000公斤左右,年畝產值8000元以上。
2、70%的平面種植區和20%的溝槽
①麥-蝦共育期
每年10月份到翌年6月份,將“U”型溝槽內的水位控制在田面下25-40厘米左右,保持溝槽內水深達80-100厘米。在70%的平面種植區上主要進行有機小麥原種繁育,而“U”型溝槽主要進行龍蝦種苗培育。同時,根據小麥的不同生育期對水的需求量進行適時補充及水位調控,以滿足小麥生長及龍蝦生長繁殖的需要。
10%立體埂面、20%“U”型溝槽、70%大田種植區,構成了新型的現代立體生態農業的最新模式,稱之為“豐華模式”,此模式中的“U”型溝槽主要起到“生態共育及調解水位”的關鍵作用,在小麥種植后如遇干旱,“U”型溝槽水位線可調整到田面下15-20CM,確保土壤傷情促進小麥分蘗生長,遇低溫多雨時水位線調整到田面下40-50CM確保清溝瀝水,增加土壤濕度,促進小麥根系生長,最終達到提高小麥、水稻、龍蝦產量的目的。2009年冬春之交在旱情十分嚴重的情況,許多常規農田的小麥普遍減產,畝均產量不足350公斤,而采用“豐華”種養模式的田塊由市、縣農業專家現場收割測產,產量達525.5公斤。2010年秋春在低溫多雨天氣下,最終小麥平均畝產達456.3公斤。
每年從4月下旬開始從“U”型溝槽內起捕龍蝦向外銷售,畝均售出龍蝦25公斤左右,剩余龍蝦苗種以90%種養區面積為基數,按畝均4000只左右的放養量進行 “稻蝦共育”。 “麥蝦共育”畝均小麥產值銷售達1100元以上,“U”型溝槽每畝水面培育的商品蝦、龍蝦種苗產值4000元左右。
②稻-蝦生態共育期
6月份在小麥收割桔桿還田后,將田四周筑起高10-15厘米高的小埂,將從沼汽池中收集出的有機肥按每畝6000公斤施入大田,然后犁耕深翻,放水至田面上約5厘米深,用水田提漿、滅茬平整機將田面整平,以備有機水稻栽插使用。
在6月中旬有機水稻栽插后10天,即水稻返青后,將田四周小埂每隔10米左右挖開通道與“U”型溝槽連通,使龍蝦能自由進出稻田,到10月份水稻收割前這一階段為稻蝦生態共育期。這一時期根據水稻、龍蝦生長需水情況適時調節水位。同時,根據蝦的密度及生長情況在“U”型溝槽兩邊淺水區適當補充餌料,在7月份以后,即可用蝦籠“捕大留小”,適時上市。利用該模式平均畝銷售商品龍蝦100公斤以上,畝均銷售產值3000元,畝產優質水稻500公斤,加工成有機稻米350公斤,畝均銷售產值8000元以上,合計每年畝綜合平均產值9300元左右,年利稅5200元。
3、立體生態高效“豐華”種養模式的生產效果
在綜合分析農田基本條件的情況下,合理規劃、布局,將平面農田改造成以10畝左右為單元的立體、生態農田,將單一的種植業改造成集種植、養殖與立體生態與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生產。
首先,“豐華農業模式”的應用徹底改變了大農田的土壤、生態、氣候、水利條件,徹底改變了一家一戶平面種植的模式,充分利用生物間的共生關系,通過構建水、陸生經濟作物與水生動物間共同生存的立體生態環境,使生物與生物間相互協調,以促進稻田中生態環境的自然平衡,最終實現經濟作物與小麥、稻田生態的自然和諧發展。通過合理放養龍蝦種苗:一方面使稻田中水、光、熱及豐富的生物餌料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龍蝦在稻田中的活動和覓食,有疏松稻田土壤的作用,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有助于稻田土壤中有害、有毒氣體和土壤肥力的釋放;第三方面龍蝦是雜食性偏草食性動物,“稻蝦共育”可清除稻田中雜草,捕食部分農作物害蟲,降低肥料損失和病蟲害的發生;第四方面龍蝦的排泄物也是農田極好的有機肥料,可以減少農田肥料的施用量。麥、稻蝦共育不但可以提高小麥、水稻產量,同時確保了綠色、有機產品的生產,還可節省生產成本20%左右。
其次,合理利用麥、稻桔桿返田和增施有機肥料,調解了土壤理化性能,改善了土壤的團粒結構,增加了有機質含量,提高了農作物抗病、抗蟲和抗旱澇能力。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根據動植物生長的需要,適時施用有機肥及生物制劑,以促進動植物的健康生長發育,增強了動植物的抗病能力,最大限度的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在生產過程中因不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提高了產品的品質量,滿足了綠色、有機食品標準生產的要求。
綜上所述,“豐華模式”的運用既增加了耕地有效利用面積,又改善了農作物的生態條件,確保了農魚產品的生產從源頭把關,有利于土地增收、農業增效,與傳統的麥稻種植相比,有顯著的節地、節肥、節藥、節水、省工和增產、增效、增收及促進生態環境優化等效果,使農魚共育雙豐收。
二、豐華農業雙重循環生產模式
1、物質循環(種養生產與沼氣工程)
就是將經濟作物秸桿、葉及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等作為畜禽養殖的飼料,畜禽糞便、飼料殘渣及生產廢料等進入沼氣池進行發酵,產生的沼氣作為生產生活燃料,沼液、沼渣進入農田和溝槽,用于肥田肥水,促進動植物生長等這一物質循環利用的過程。
2、生物循環(稻蝦共育立體生態循環)
在每年的6月份水稻栽插返青后,將“U”型溝槽繁育的龍蝦種苗按每畝4000只左右讓其自由進入稻田,進田后的龍蝦將稻田中豐富的動植物及微生物轉化為自身生長的營養源,同時將糞便排入到稻田中,培肥了稻田土質和水質,為動植物生長提供生物基礎的這一物質循環交換利用的過程。
3、豐華農業雙重循環生產模式的重要意義
雙重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將種植業、養殖業與沼氣工程有機結合起來,將農業生產與生物技術、生態學原理、物質能力轉換原理等有機結合起來,在節能降耗,低炭發展新型農業生產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1)在物質循環利用上
將農業生產中產生污染最為嚴重的植物秸桿、下腳料,一是通過桔桿返田,二是立體埂面經濟作物桔桿氨儲后,用作畜禽飼料,變廢為寶,一方面增加土壤有機成份、減少了污染,另一方面節省了畜禽養殖成本。
畜禽糞便不但污染環境,還會傳播疾病,而通過沼氣工程,使其在高溫狀態下發酵,一方面殺死了有害菌,另一方面也使不易分解的粗纖維等得以分解,轉化為易被吸收利用的物質,并在發酵過程中產生新的微生物群落。
產生的沼氣可用作生活照明、做飯等,產生的量較大,還可用來發電;產生的沼渣、沼液用于“U”型溝槽培水和有機小麥、有機水稻種植;沼渣用于立體壟面和農田有機肥,能夠抑制動植物病蟲害的繁殖與生長,有利于動植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
通過“種植-畜禽養殖-沼氣”這一物質的循環利用,不但節省了生產成本,減少了污染,還增加了產量,提高了效益。
(2)在立體生態生物循環利用上
通過投放適量的龍蝦種苗,充分利用稻田中的光、熱、水、氣與豐富的生物餌料資源,將有害生物經生物攝食、消化、吸收后轉化為有益的動物能量和有機物:
一方面起到除草、節肥、降耗作用。水生動物覓食活動將田中的雜草、草種及稻田水體中大量的浮游生物等作為食物攝食,以減少肥、能、氣等消耗。
另一方面起到除蟲防病,減污的作用。通過水生動物覓食,將生活在土壤、水稻及雜草根部的害蟲幼蟲和蟲卵清除掉,有利于控制稻、麥及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的施用量。
第三方面通過水生動物的活動,可疏松土壤,改變土壤物理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及透氣性,有利于促進土壤肥力的釋放。同時,水生動物的生長過程中排泄出的糞便也是極好的有機肥料,極易被農作物吸收利用。
第四方面通過立體改造形成的溝、壟,增加有效蓄水,保障了農田的豐產豐收。
綜合以上兩個循環過程,達到一個目的,就是促進生態環境的優化,實現農產品的安全。通過近五年的“兩個循環”在鳳臺縣豐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8年公司所在的鳳臺縣錢廟鄉張池村1萬畝農田被認定為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其生產“徽鳳綠園”牌清水小龍蝦被認證為綠色食品,2010年8月公司的621畝試驗基地被認定為有機米生產基地,其中“華鳳綠園”牌稻蝦米被認證為有機食品,在中國第九屆稻米博覽會被評為優質獎。該兩個產品的認證成功開創了我縣水產綠色食品和稻米有機食品認證的先河,其中“華鳳綠園”牌有機稻蝦米在2010年中國第九屆稻米博覽會評為優質獎。
三、“科-企”對接合作,促進企業發展
通過“科-企”對接合作,公司承擔了2008年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在叁年的科學研究與實踐中,公司已成功繁育出龍蝦雜交F3代龍蝦苗種5000萬尾,解決了立體、生態、高效農業生產的根本問題。2010年在省、市、縣農業專家的支持下立項《安徽省克氏原螯蝦良種工程研究中心》,已掛牌成立。通過“科-企”對接合作,不但增強了企業發展科技力量,還為爭取各級的項目支持打下了基礎,為企業科技研發提供了支撐,促進了企業的快速發展。
四、以企帶村,推進“一村一品”工作開展
在“豐華模式”輻射帶動下2009年8月份張池村265戶農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到鳳臺縣展豐農作物病蟲害機防專業合作社,整合流轉了八個村民組2268.5畝土地,集中連片實施“六統一”高效農業,即①統一購種;②統一機耕條播、機插秧;③統一購、施肥;④統一水肥管理、病蟲害機防治;⑤統一機械收割、晾曬;⑥統一品牌包裝銷售。通過對流轉土地的“六統一”管理,使水稻畝產量提高20-30%,畝降低生產成本10%左右,每年畝較流轉前增加收入1600-1700元,較傳統農業效益翻了一翻。2009年9月錢廟鄉張池村被評為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同年10月公司621畝核心區被評為了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示范基地”。
